图穷匕见的主人公
图穷匕见的主人公是荆轲,主要讲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。图穷匕见,汉语成语,意思是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,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。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。以下是小编整理,大家可以看一看。
图穷匕见的典故出自于什么
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,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。出自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秦王谓轲曰:‘起,取舞阳所持图。’轲既取图奉之。发图,图穷而匕首见。”
近义词:真相大白、东窗事发、原形毕露
反义词:显而易见、扑朔迷离
图穷匕见成语寓意:刺杀秦王准备得妥妥帖帖,就差会见秦王献礼的最佳刺杀时机。事情如果按预料的一步步发生,那么结果便可称心如意。中途出现突变情况后,机会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。刺杀行动经过扣人心弦的攻防打斗后,还是以失败告终。
按照惯性思维,做一件事时,常常潜意识觉得它应该就是这样发生的,那么它到时就可这样完成了,却疏忽了多间一个万一中途出现的突发的情况,考虑周详,方可镇静自如、胸有成竹地应对事情的变化。
图穷匕见发生的历史背景
荆轲刺秦王的故事,大家肯定都知道,《图穷匕见》这个成语就来自于这个故事。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,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。战国七雄即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同时存在,秦国力量最为强大。当时,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,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,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。
图穷匕见的故事概述
荆轲是齐国人,他智勇双全,尤其擅长剑术,游历至燕国后,燕人叫他贝荆卿,亦称荆叔。太子丹听说荆轲有勇有谋,觉得他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:选,便尊他为上卿,想让他去刺杀秦王,荆轲爽快地答应了。
荆轲带去了两样秦王想得到的东西:一是从秦国叛逃的将领樊於期的头百颅;二是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,表示燕国愿将这个地方献给秦国。荆轲将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,而行刺秦王的匕首,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。
临行时,太子丹等人身穿丧服,将荆轲送到易水边。来到秦国,秦王下令在语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来使。荆轲按照秦王的要求打开匣子,双手捧给秦王。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,快展到尽头时,突然露出一把匕首。
荆轲急忙用左手抓住秦王衣袖,右手抄起匕首便刺。但是,荆轲并未刺中秦王。就在这紧张的时刻,秦王的侍臣突然用东西投掷荆轲,秦王迅速拔出剑来,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。荆轲倒地后,将匕首投向秦王,结果未中。荆轲最终被拥上来的秦兵乱刀砍死。
《图穷匕见的主人公》拓展阅读
历史典故“图穷匕见”,你不知道的真实情节
在中国古代,有一个叫韩信的将军。他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多胜利,被认为是当时最出色的将领之一。但是,在一次王侯争夺权利的争斗中,他却被他的盟友李信所出卖,最终被软禁在一间牢房里。
一天晚上,一个凶恶的狱卒进入韩信的牢房,试图杀死他。韩信拼尽全力反击,但最终身受重伤。就在韩信即将被杀害时,他机智地想到了一个办法,他看到地上有一面镜子,于是他将镜子向狱卒扔去,同时大声喊道:“你敢杀我?你要小心,我的兄弟和姐妹们会报复你的!”
当时,狱卒吓得跑了出去,想要报告他的上级。这时,韩信乘机逃脱了囚禁,并跑到一个山洞里躲藏起来。他渐渐地变得越来越虚弱,食物也严重不足。但是,他却意识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:他现在已经没有了身份和地位,即使他逃到了别的地方,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助他。
最后,他决定采取最后一招,他在洞中挖了一个小洞,然后准备好了一紧条子,当李信派人来追捕他时,他藏在山洞的后面,塞住眼睛,只让一只手伸出来,用紧条子杀死那些不知情的人,以表示自己的信念和坚定。
在历史记载中,这一状况就被称为“图穷匕见”,意思是:当暴力和欺骗都用尽了,最后的结果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和勇气来解决问题。韩信的故事告诉我们,无论在哪个时代,我们都不能完全依赖别人,要经常检讨自己的行为和决定,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力量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尊严。
以上就是关于图穷匕见的主人公(历史典故“图穷匕见”,你不知道的真实情节)的所有内容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标签: 图穷匕见的主人公